矫情

讨论话题之前,似乎应该先定义一下我这里要研究的矫情。矫情:说出来的(或者是脑子里想的)无病呻吟。它们往往看起来很高端,有着形而上的光泽,让思考者误有一种超越他人的装逼文艺感。举个例子:今天我选择手机的时候,难免又想到了究竟是用户托起了iphone的逼格,还是iphone满足了有逼格的用户的需求。这样的东西,知乎上比比皆是,我也看的很过瘾;然并卵,我还是不知道买什么手机又便宜又好用。

再举个例子:今天看席慕容的散文集,里面有一篇讲她看到街边两个小男生关系很铁,她就感叹了一句,她曾经也有那样的友谊。这句话看起来可以分析出很多内容,比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关系总是纯粹让人向往,为什么年纪大了为什么就不走心了,为什么不去努力交这样的朋友,为什么之前的这样的友谊会随着时间而淡化,为什么她会带着一种似曾相识但又触及不到的淡淡哀伤说这句话,为什么得不到的就让人心情难以平静,为什么别人的关系和自己还有半毛钱关系,为什么就知道那两个男孩就是交心的朋友?

我脑子里这些问题,都是矫情,都是毫无疑义的问题——因为很多人想了很久也都没有什么答案。人情世故就是这样,比数学还头疼。《活着》这个单元里包含了太多的知识点,有证明人生意义的证明题,有探究无限未来的探究题,有开发想象的创新题。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综合题,像我们这种孩子,或者很多大人,没有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,根本就解不出来,连入门的方法都没有,就只能自己摸爬滚打,扶着石头过河。

这些矫情的问题,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惑。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评价王小波的《白银时代》。其实通俗点说,我觉得写的挺好的,因为大部分都是我能看懂的内容;我也很喜欢他随性的语言,你看我也在模仿。但,上升到形而上学,就看不懂了。他这一段写这个是啥子意思?在影射什么?他是如何进行叙事描写的?为什么他的文章很多地方即使不堪入目也仍然是好文章,而有些人的即使是很明媚光彩的内容也都写不出灵气?那什么又是他文章的风格和灵气呢?灵气又是什么?

你看,这样的问题,就是自己特优越得别自己的脚。




今天早晨,我一睁眼,看到窗帘投过来的混着黑色的光,我就知道我又起早了。果然,三点四十。我在床上静静得跟着脑中的动感节奏磨了一会牙;可实在是疲惫到没有困意,只好起床。


评论

©TheCONFESSIONS / Powered by LOFTER